蜂,是一种勤劳、勇敢的昆虫,也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动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蜂常常被用来象征勤劳、奉献和无私的精神。唐代诗人罗隐的蜂一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咏蜂诗中的经典之作
蜜蜂的勤劳与奉献“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的开篇,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蜜蜂不辞辛劳、无处不在的形象,无论是在平坦的原野还是高耸的山峰,蜜蜂都在努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是孔子论述诗与人生修养的关系。意思是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孔子认为,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诗的作用在于激发意志,陶冶情操,使人向善;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的行为,使人明辨是非;乐的作用在于缓和矛西施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首句直抒胸臆,指出一个国家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是因为某个女人而导致,这里的“家国”可以理解为国家,也可以理解为越国,暗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鸟类,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以燕子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而在这些诗词中,唐代诗人秦韬玉的燕子诗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燕子诗唐秦韬玉的原文《燕子诗》唐·秦韬玉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真珠帘断蝙蝠飞,燕子巢空萤火入。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