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碧落扶光的诗意出处
在浩瀚的中华诗词海洋中,“碧落扶光”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它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遐想。“碧落扶光”究竟在哪首诗里出现呢?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诗意的探寻之旅。
“碧落”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诸多诗词中,“碧落”常常被用来描绘天空的高远与澄澈,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的“碧落”指的是天界,诗人通过描绘唐明皇为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上天入地,展现了那份执着与深情。“碧落”所营造出的那种空灵、高远的意境,仿佛将人们的思绪带向了无垠的苍穹,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空灵之美。
而“扶光”这个词,相对来说更为独特,它似乎带着一种温柔而明亮的光芒,给人以温暖与希望之感,在古代诗词中,“扶光”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便会为整首诗增添别样的韵味。
经过一番寻觅,我们发现“碧落扶光”完整地出现在清代厉鹗的《齐天乐·中秋宿真定僧舍》这首词中。
词云:“素娥青女原相识,高寒不管秋早,擘茧黄初,吹绵白小,总是消魂时候,天涯倦旅,对碧海金波,故园千里,料得今宵,有人凝睇隔湘水。 无情休问圆缺,广寒消息近,何限凄楚,翠管银罂,玉绳金屋,赢得痴儿呆女,壶天漫许,便乞与青光,也应难驻,待倚层楼,夜深吹裂鼓。”
在这首词里,“碧海金波”与“碧落扶光”有着相似的意境,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那广袤无垠的天空如碧海般深邃,月光如金波般荡漾。“碧落扶光”在这里描绘出了中秋月色下天空与月光相互交融的美妙画面,仿佛天空被这温柔的月光所扶持,共同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词的开篇“素娥青女原相识,高寒不管秋早”,便营造出了一种清冷而高远的氛围,素娥即嫦娥,青女是主霜雪的女神,她们似乎早已相识,在这高寒的秋夜,并不在意秋来得过早,这两句为整首词奠定了一种空灵、孤寂的基调。
“擘茧黄初,吹绵白小,总是消魂时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细微变化。“擘茧黄初”描绘了秋天树叶初黄的景象,如同蚕茧被擘开一般;“吹绵白小”则写出了秋天里棉花初绽的模样,这些景象在词人眼中,都是令人消魂断肠的时刻。
“天涯倦旅,对碧海金波,故园千里”,词人漂泊天涯,在中秋之夜,面对这如碧海金波般的明月,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故园,那份思乡之情,在这澄澈的月色下愈发浓烈。
“料得今宵,有人凝睇隔湘水”,由自己的思乡之情联想到远方或许也有人在凝望着同一轮明月,隔湘水而相思,这种情感的延伸,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下阕“无情休问圆缺,广寒消息近,何限凄楚”,表达了词人对月的复杂情感,月的圆缺本是无情的,但在这中秋之夜,却引发了词人无尽的凄楚之情,广寒宫的消息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更增添了这份惆怅。
“翠管银罂,玉绳金屋,赢得痴儿呆女”,描绘了中秋之夜人们赏月的场景,翠管银罂是指精美的酒器,玉绳是星名,金屋则是华丽的房屋,在这美好的夜晚,孩子们尽情玩耍,享受着节日的欢乐,而词人却在一旁独自伤怀。
“壶天漫许,便乞与青光,也应难驻”,词人感慨时光如壶中天般短暂,即使乞求月光长驻,也是难以实现的。
“待倚层楼,夜深吹裂鼓”,最后一句以景结情,词人独自倚靠着高楼,在夜深人静之时,仿佛要吹裂鼓角,以宣泄心中的情感。
厉鹗的这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僧舍》,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绘,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思乡之情,而“碧落扶光”这一意象的运用,更是为整首词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让我们在感受中秋月色之美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词人内心深处那份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除了这首词,“碧落”和“扶光”在其他诗词中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在一些写景诗中,“碧落”常常被用来形容天空的湛蓝如洗,如“碧落云收日,红尘客散时”,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而“扶光”则偶尔会出现在一些抒情诗中,如“扶光入幽室,仿佛有馀辉”,通过光线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眷恋之情。
“碧落扶光”这一富有诗意的组合,虽然完整出现的诗词并不多,但它所蕴含的意境却在众多诗词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对天空、对月光的独特感悟,以及他们用文字创造出的美妙世界。
在现代生活中,当我们再次读到“碧落扶光”这样的词句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意与浪漫,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尘世中,不妨停下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去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无尽魅力,让“碧落扶光”这样的诗意,照亮我们内心的角落,带给我们片刻的宁静与美好,无论是在明月高悬的夜晚,还是在某个闲暇的午后,当我们轻轻吟诵起那些包含着“碧落扶光”的诗词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对话,共享那份诗意的情怀,愿这份诗意永远流传,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拥有一颗热爱诗词、感受美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