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陆游三峡歌,领略峡江风情与诗人心境

励志金句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爱国情怀、田园风光、人生感慨等诸多方面。《三峡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长江三峡那壮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

《三峡歌》共有四首,每一首都犹如一幅精美的峡江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诗的开篇“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描绘了诗人乘船行驶在三峡之中,抬头仰望巫山,十二座山峰连绵起伏,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就有九座之多,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在秋日的晴空下,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仿佛将整个天空都装点得五彩斑斓。“船头彩翠满秋空”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山峰的壮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时的震撼与陶醉,他的船头仿佛也被这满目的绚丽色彩所环绕,整个秋空都被这峡江的美景填满。

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上,接着他写道:“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巫山以其神秘的朝云暮雨而闻名,传说中楚怀王与神女的浪漫故事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但在诗人看来,那些关于朝云暮雨的传说似乎有些虚幻不实,在这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唯有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间回荡,这猿啼声,在寂静的月夜中显得格外凄厉,它打破了夜的宁静,却也让这三峡的夜晚更具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在这里通过对传说与现实的对比,以猿啼声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夜晚的清幽与神秘。

第二首《三峡歌》:“神女庙前秋月明,黄牛峡里暮猿声,至今两岸猿啼处,不是愁人亦断肠。”

诗的开头“神女庙前秋月明”,点明了地点是在神女庙前,时间是秋月高悬的夜晚,明月洒下银辉,将神女庙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这座承载着古老传说的庙宇,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神秘而庄重。“黄牛峡里暮猿声”,则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黄牛峡,傍晚时分,峡中传来阵阵猿猴的啼叫声,这啼叫声,仿佛是在诉说着三峡的沧桑变迁,又像是在抒发着一种莫名的情感。

“至今两岸猿啼处,不是愁人亦断肠”,诗人由眼前的猿啼声联想到过往的行人,自古以来,三峡两岸的猿啼声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愁思,那些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猿啼声,怎能不心生断肠之痛呢?即使不是愁人,在这样的氛围下,也难免会被这悲戚的声音所感染,诗人在这里借猿啼声,抒发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以及对世间离人的同情。

第三首《三峡歌》:“锦缆牙樯起白鸥,瞿塘惊浪打回流,殷勤为向双鱼道,好避蛟龙得稳流。”

诗的前两句“锦缆牙樯起白鸥,瞿塘惊浪打回流”,描绘了一幅惊险++的画面,华丽的船只,锦缆牙樯,在江面上缓缓行驶,突然,瞿塘峡中惊涛骇浪汹涌而来,拍打着船只,激起层层回流,那汹涌的波涛,仿佛要将船只吞噬,而船只在这惊涛骇浪中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锦缆牙樯起白鸥”与“瞿塘惊浪打回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三峡江水的凶险。

后两句“殷勤为向双鱼道,好避蛟龙得稳流”,诗人以一种奇特的想象,对着江中的鱼儿说道,要它们小心躲避蛟龙,寻找安稳的水流,这里的“蛟龙”象征着险恶的环境和未知的危险,诗人通过对鱼儿的叮嘱,实则是表达了对行船安全的担忧,以及对人生道路上种种困难的警惕。

第四首《三峡歌》:“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江摇漾似垂柳,风便时闻米香来。”

这首诗描绘了三峡地区的田园风光。“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展现了东屯那广袤无垠的稻田,一百顷的稻田一望无际,生机勃勃,北面还有清澈的涧水潺潺流淌,滋润着稻田里的青苗,这一幅田园画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的喜悦。

“晴江摇漾似垂柳,风便时闻米香来”,在晴朗的日子里,江水波光粼粼,仿佛垂柳在风中摇曳,微风拂过,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稻谷的清香,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描绘了三峡田园的美好景象,诗人在这里用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那份宁静与惬意。

陆游的《三峡歌》,不仅仅是对三峡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抒发,他通过对三峡山水、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家国的情怀,在这些诗歌中,我们既能领略到三峡那壮丽秀美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它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置身于三峡之中,共同感受那独特的峡江风情,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