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必背诗释义与意思全解析

名人名言

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之旅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经典诗篇,探寻它们的释义与蕴藏其中的丰富意思🎈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义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意思解析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李白即将乘船离开,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从岸上传来的踏歌声,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人们手拉手,以脚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这突如其来的踏歌声,让李白感受到了汪伦的热情。

后两句则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进行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极言潭水之深,这么深的潭水却“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动地表现出汪伦对李白的友情是如此深厚,深到无法用具体的尺度来衡量,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真意切,把朋友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友情不在于物质的给予,而在于彼此心间那份纯粹的牵挂与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释义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意思解析

诗的开头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黄鹤楼,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以及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描绘出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春天的扬州,繁花似锦,如烟如雾,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孟浩然选择在这个时候前往扬州,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望着友人乘坐的孤船渐渐远去,帆影在蓝天的尽头消失,这个画面给人一种悠长的离别之感,友人越走越远,而诗人却久久伫立,不愿离去,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的目光随着江水一直流向天边,此时他心中的不舍、牵挂以及对友人未来旅程的祝福都融入了这滔滔江水之中,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在时光与空间中的延续🌊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释义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意思解析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庐山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水汽蒸腾,烟雾缭绕,呈现出一片紫色的奇幻景象,一个“生”字,赋予了画面动态感,仿佛那紫色的烟雾是从香炉中自然而生的。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站在远处眺望,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色丝带,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静态美,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

最让人惊叹的当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瀑布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长,仿佛那汹涌澎湃的水流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让人不禁为之震撼,而“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把瀑布比作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这种奇特的想象,让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整首诗让我们领略到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只。

意思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美景图,诗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翠绿的柳树枝条上,两只黄鹂欢快地啼鸣着,它们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美好,天空中,一行白鹭展翅高飞,向着蓝天的深处翱翔而去,黄鹂的黄、柳的绿、白鹭的白、天空的蓝,四种颜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诗人透过窗户,看到了远处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那洁白的雪与眼前的翠绿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门外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说明这里交通便利,贸易往来频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世界的广阔无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意思解析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和形态各异,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横着看,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它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远处看,庐山气势磅礴;近处看,它的细节又清晰可见,高处俯瞰,庐山尽收眼底;低处仰望,又能感受到它的巍峨高大,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我们明白,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会有不同的认识。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人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所以无法全面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处的位置、环境等因素的局限,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就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释义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意思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展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虽然腊月酿的酒有些浑浊,但在丰收的年景里,农家拿出了丰盛的食物来招待客人,让客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情谊。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当诗人在山间行走,山峦重重叠叠,水流弯弯曲曲,似乎找不到出路时,突然眼前柳绿花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不要绝望,只要坚持下去,就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乡村的民俗风情,春社日临近,村民们吹着箫、打着鼓,热闹非凡,他们穿着朴素,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诗人说如果今后有机会趁着月色悠闲地出来游玩,他会随时拄着拐杖来敲农家的门,与村民们相聚,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领略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人情温暖🏡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意思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画卷,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质朴,低矮的茅檐,溪边的青草,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而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微醉中用温柔的吴语相互逗趣,他们的神态和语言,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生活的闲适惬意😃

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刻画了三个儿子不同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大儿子勤劳地在溪东锄豆,体现了他的懂事和能干;二儿子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而最让人喜爱的小儿子,他调皮可爱,正躺在溪边悠闲地剥着莲蓬,那种天真烂漫的模样跃然纸上,整首词通过对乡村一家人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这些四年级必背的古诗,每一首都像是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释义与深刻的意思,它们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窗口,让我们用心去诵读、去品味,让这些经典诗篇在我们心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