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悲愤诗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现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和坚强意志。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古诗大全

《悲愤诗》是东汉末年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是建安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该诗真实而生动、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悲愤诗》第一层次,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诗人开篇就写道:“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汉末天下大乱,董卓趁机窃取了政权,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许多正直之士的愤恨,董卓便先下手为强,将这些人全部杀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就是其中之一,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音乐、文学等多种才艺,她的父亲被杀后,她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这一段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董卓的残暴统治。第二层次,写自己被南匈奴所掳掠的经过,这一部分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蔡文姬最痛苦的经历,她写道:“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蔡文姬被南匈奴所掳掠后,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在这十二年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她写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文姬在匈奴的生活十分艰难,她时常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她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却无能为力,这一段描写了蔡文姬在匈奴的悲惨遭遇,以及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三层次,写自己回到中原后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全诗的结尾,也是蔡文姬最欣慰的部分,她写道:“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蔡文姬回到中原后,被曹操收养,曹操后来打听到了蔡文姬的下落,便用重金将她赎回,蔡文姬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这一段描写了蔡文姬回到中原后的情景,以及她与亲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