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轼第一首茶诗的奥秘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词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风光、友情爱情等诸多主题,而其中与茶相关的诗作也别具韵味,那么苏轼的第一首茶诗是什么呢?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意思呢?
苏轼的第一首茶诗一般认为是《试院煎茶》,这首诗创作于他担任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年轻的苏轼初入仕途,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对茶也有了新的感悟与体验。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的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煮茶时水的变化。“蟹眼已过鱼眼生”,形象地写出了水从开始冒泡如蟹眼般细小,到逐渐沸腾如鱼眼般翻滚的过程,紧接着“飕飕欲作松风鸣”,将煮茶时水发出的声音比作松风呼啸,让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煮茶的热烈氛围。“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细腻地描写了茶叶从磨盘中取出时如细珠般散落,在茶瓯中翻滚如飞雪的美妙景象,展现了茶的形态之美。
苏轼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煮茶过程的描写上。“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他对当时流行的煮茶方式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仅仅注重煮水的技巧而忽略了煎水的深意是不够的,这里的“古人煎水意”值得我们深入探寻,古人煎茶讲究“活火”,即要用旺盛的炭火来煮水,这样才能激发水的活力,让茶的香气和滋味充分释放出来,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传统煎茶之道更深层次内涵的追求,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更注重茶与水、火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体验。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联想到了历史上两位爱茶之人。“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李生亲自煎茶,注重用活火煮新泉,体现了对茶的热爱和对煎茶之道的执着。“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国公学习西蜀的煎茶方法,用定州精美的花瓷来盛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茶的重视和追求精致的生活态度,而苏轼自己呢?“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他此时处于贫病交加的境地,没有精美的茶具,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用简单的砖炉和石铫来煮茶,享受这份茶的乐趣。“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境,他认为比起满腹经纶,能在睡足之后享受一杯香茶更为惬意。
苏轼的这首《试院煎茶》,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茶的诗,更是他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它反映了苏轼在初入仕途时,尽管面临着各种境遇,但依然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通过煮茶、品茶,他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颗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心,它也让我们明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当我们再次品味这首诗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坐在那简陋的茶炉旁,感受着茶香四溢,领悟着生活的真谛,那“飕飕”的煮茶声,那如珠似雪的茶叶翻腾,以及苏轼对煎茶意的探寻,都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我们对茶文化探索的道路,让我们在这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长河中,领略到无尽的魅力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