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全诗重的意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全诗的意思是: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诗歌一开头,杜甫就赞美这场及时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春天一到,它就降临了,这里把雨拟人化,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写诗人目睹的春雨夜景: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诗人的注意力从院内转移到院外,由春雨润物联想开去,想到丰收,想到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希望。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全诗这样写,既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意思 | |
---|---|
春夜喜雨 | 这首诗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好雨 | 指的是及时的雨。 |
知时节 | 指的是雨仿佛懂得时节,在春天万物萌生的时候悄然降临。 |
发生 | 指的是万物开始生长。 |
随风潜入夜 | 指的是雨伴随着微风在夜晚悄悄降临。 |
润物细无声 | 指的是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
野径 | 指的是田野间的小路。 |
江船 | 指的是江面上的船只。 |
火 | 指的是渔船上的灯火。 |
晓看红湿处 | 指的是早晨起来看到潮湿的花瓣在锦官城中绽放。 |
花重锦官城 | 指的是锦官城中的花朵因为雨水的滋润而变得更加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