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所有诗的意思解读
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这些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光芒,每一首诗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诗歌的世界,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解读: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首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船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诗人远眺。“野旷”写原野空旷,放眼望去,天地相接,给人一种极为开阔的感觉;“天低树”,以天比树,天比树还低,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视角,衬托出诗人的渺小和孤独。“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仿佛和人更加亲近,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清幽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眼前之景,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融入其中,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意思解读: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黑云翻墨未遮山”,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白雨跳珠乱入船”,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卷地风来忽吹散”,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望湖楼下水如天”,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思解读: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夏夜山道的景象:明月高悬,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传来了蝉鸣,在这美好的夜晚,人们在稻花飘香的田野里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是阵阵蛙声,词人通过视觉(明月、惊鹊、星星)、听觉(清风、鸣蝉、蛙声)、嗅觉(稻花香)等多种感官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夏夜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下阕则写了途中遇雨的情景:天空中星星稀疏,山前下起了小雨,词人在夜行中寻找旧时的茅店,当拐过溪桥时,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既写出了词人在焦急中的惊喜,也表现了他对熟悉环境的亲切之感,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是辛弃疾词中的佳作之一。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解读: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六年级的这些诗歌,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它们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心境与情感,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思乡之情、自然之美还是人生哲理,都在这些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们继续品味诗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