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不仅把山写成了有生命力有感情的东西,而且让山活了起来,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写红军对水的征服,也写红军对水的险恶的斗争,红军渡过++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江,如果说巧渡++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表现了红军的高大形象和伟大力量,是红军精神的写照。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含义 | |
---|---|
七律·长征 | 七言律诗,+++创作的一首诗 |
红军 | 中国工农红军 |
远征难 | 行程艰难遥远 |
万水千山 | 无数的高山和河流 |
等闲 | 平常 |
逶迤 | 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蜿蜒曲折 |
磅礴 | 形容气势盛大 |
泥丸 | 小泥球 |
云崖暖 | 指浪花拍打在悬崖峭壁上,给人温暖的感觉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给人寒冷的感觉 |
岷山 | 中国西部大山,位于四川松潘县北,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平均高度 2500 米,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 |
三军 | 指中国工农红军 |
尽开颜 | 全都笑逐颜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