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诗第五首是什么意思
《插秧诗》第五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首诗的含义。
🌾插秧诗第五首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诗意解读:
诗的开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描绘了农村五月农忙的景象,五月正值小麦收割的季节,农民们忙于田间劳作,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夜晚南风吹拂,小麦成熟金黄的场景,这里的“覆陇黄”形象地表达了小麦成熟时的美丽景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则描绘了家庭成员们一起为劳作的农民送饭送水的情景,这里展现了农村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绘了年轻力壮的农民们跟随家人一起去田间劳作的情景,这里的“丁壮”指的是年轻有力的男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则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农民在炎炎夏日劳作的辛苦,他们脚下是蒸腾的土壤,背上被灼热的阳光炙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农民们虽然辛苦,但仍然珍惜夏日的时间,因为夏日长意味着可以多收获一些农作物。
🌾 :
《插秧诗》第五首通过描绘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