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重五诗的写作背景与意思
乙卯重五诗的写作背景与意思📜
乙卯重五,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而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了一首名为《乙卯重五诗》的佳作,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意思。🌟
写作背景📜
时间背景:乙卯重五,即农历五月五日,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农事繁忙。
诗人背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事件背景: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正值他在四川成都的时期,他生活困顿,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间疾苦。
诗的意思📝
《乙卯重五诗》全文如下: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由来、屈原事迹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第一句“节分端午自谁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端午节的由来究竟是谁说的?这里暗含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质疑。
第二句“万古传闻为屈原”,指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贬,最终投江自尽,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
第三句“堪笑楚江空渺渺”,描绘了屈原投江自尽的场景,楚江空渺,象征着屈原的忠魂无法安息。
最后一句“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冤屈的同情,直臣,即忠诚正直的臣子,诗人认为,屈原的冤屈无法得到洗刷,令人惋惜。
《乙卯重五诗》通过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对忠臣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忧虑,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