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月七日背后的诗意密码

励志金句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句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三月七日”这看似普通的日期,却在一首诗中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这首诗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一个春日的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在沙湖道中行走,途中突然遭遇大雨,同行之人皆被淋得狼狈不堪,而苏轼却表现得十分淡定从容,仿佛风雨并未对他造成任何影响,雨过天晴后,苏轼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词的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便展现出苏轼超凡脱俗的心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没有慌乱,没有躲避,而是选择坦然面对,悠然自得地吟着诗,慢慢地走着,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在他听来仿佛只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背景音,丝毫不能干扰他内心的平静。“何妨”二字,尽显其豁达与洒脱,仿佛在告诉世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应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几句更是将苏轼的旷达情怀推向了++,他手持竹杖,脚蹬芒鞋,行走在风雨之中,却觉得比骑着马还要轻松自在,一个“轻”字,生动地表现出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谁怕?”这一反问,更是掷地有声,展现出他无所畏惧的勇气。“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无论人生道路上遇到多少风雨坎坷,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身披蓑衣,在烟雨中悠然前行,任岁月流转,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风略带寒意,吹散了苏轼的酒意,让他感到一丝凉意,就在他感到些许冷意时,山头的斜阳却洒下温暖的光芒,仿佛在迎接他,这一冷一暖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暗示了人生的起伏无常,苏轼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迎来了阳光的照耀,正如他在仕途上虽然遭遇挫折,但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未来总会有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苏轼回首望去,刚才走过的那片风雨交加的地方,如今已变得平静而安宁,他从中领悟到,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都不过是暂时的,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困境,还是阳光灿烂的顺境,都应看作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种经历,当我们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时,就会发现,其实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让后人不禁为之赞叹。

“三月七日”,在这首词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成为了苏轼人生经历的一个见证,也是他情感抒发的一个契机,通过这首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经历了那场风雨,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波澜起伏和那份从容淡定,它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正如苏轼所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身披蓑衣,在人生的烟雨中悠然前行,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词句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保持一颗平和、坚定的心,当我们再次读到“三月七日”这个词时,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苏轼那洒脱的身影和他笔下那充满诗意与智慧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