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这首诗愤是什么意思
《书愤》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是杜甫晚年抒发愤懑之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愤”字贯穿始终,它所蕴含的意思丰富而深刻。
这里的“愤”指的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惨状,他在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愤慨之情,这里的“愤”是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愤”还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杜甫一生坎坷,屡遭挫折,他的才华和抱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在《书愤》中,他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愤”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也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慨。
“愤”还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繁荣的向往,但现实却是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他在《书愤》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愤”是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强烈对比,也是对英雄末路的悲叹。
《书愤》这首诗中的“愤”字,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更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杜甫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书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