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浪淘沙·其七后两句诗,领略李益笔下的壮阔与情韵
《浪淘沙·其七》是唐代诗人李益的经典之作,全诗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中后两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更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与情感。
“须臾却入海门去”,“须臾”一词极言时间之短暂,在短暂的瞬间,那汹涌澎湃的潮水便开始了它的退去之旅,刚刚还如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以排山倒海之势撞击着山峦的潮水,此刻却迅速地向着大海的入海口涌去,这一“却”字,仿佛有一种转折的力量,将潮水的动态瞬间切换,由向前的冲击转变为向后的回撤,它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力量的瞬息万变,刚刚还那般不可一世,转眼间便开始了它新的行程,这一句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感和自然现象的无常,提醒着人们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而“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是一幅无比震撼的画面,当潮水退去时,它以强大的力量卷起了大量的沙石,这些沙石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沙堆洁白如雪,宛如雪山矗立在海边,诗人用一个“似”字,将沙堆比作雪堆,形象地描绘出了沙堆的洁白与高耸,那如雪般的沙堆,与刚刚奔腾咆哮的潮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充满力量与动感的水的世界,一个是洁白宁静的沙的堆积,这种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在情感上引发了人们的诸多联想,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能够在瞬间将汹涌的潮水转化为如雪般美丽的沙堆,这如雪的沙堆也仿佛是潮水留下的痕迹,记录着它曾经来过的壮观景象,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后两句诗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李益亲眼目睹了潮水的这般壮观景象,从它的汹涌而来到呼啸而去,再到留下那如雪般的沙堆,这一系列的变化让诗人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力量的伟大,大自然就像一位神秘而又强大的主宰者,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各种令人惊叹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折服。
这两句诗也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潮水的来去匆匆,就如同时间的无情流逝,一切都在瞬间发生着变化,刚刚还是波澜壮阔的场景,转眼间就已物是人非,这种对变化的敏锐感知,让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发出了深深的叹息。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须臾却入海门去”描绘了潮水退去的动态过程,而“卷起沙堆似雪堆”则刻画了静止的沙堆形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堆比作雪堆,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沙堆的洁白与壮观,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浪淘沙·其七》的后两句诗“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穷变化,它让我们领略到了潮水退去时的奇幻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思考,这两句诗如同一幅永恒的画卷,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对大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