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的姊妹篇,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此诗以诗人的口吻,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百姓和乐安宁、环境优美宜人的理想世界

读书感悟

【原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中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般荒芜废弃了。如今却与外界隔绝,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桃花源中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竹茂盛,遮掩了桃花源的洞口,也遮掩了他们原来生活的痕迹。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便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一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注释】

  1. 嬴(yíng)氏:指秦始皇嬴政。
  2. 黄绮:夏黄公、绮里季的并称,两人因隐居商山,年八十余岁而未获官职,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3. 伊人:指桃源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
  4.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yān):埋没。
  5.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尽力。
  6. 菽(shū):豆类的总称,稷(jì):谷类的总称,艺:种植。
  7. 靡(mí):没有。
  8. 暧(ài):遮蔽。
  9. 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10. 班白:指头发斑白的老人,班,通“斑”。
  11. 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12. 于何:为什么。
  13. 奇踪:指桃花源。
  14. 敞:显露。
  15. 淳(chún)薄:浇薄,指民风浮薄。
  16. 旋:很快。
  17. 方士:指求仙问道的人。
  18. 尘嚣(xiāo):世间的纷扰、喧嚣。
  19. 蹑(niè):踩。
  20.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这首诗与《桃花源记》都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桃花源诗》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以及语言、风格,都与《桃花源记》保持一致。《桃花源记》是散文,《桃花源诗》是五言诗,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诗的前半部分,作者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开篇,描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混乱和黑暗,以及贤者们为了躲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的情景,作者描绘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源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认为,桃花源中的人们虽然生活在乱世之中,但是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他也希望现实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像桃花源中的人们一样,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