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风雪夜归人前的萧瑟画卷

古诗大全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是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开篇之句,短短十个字,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萧瑟与孤寂的冬日景象。

“日暮苍山远”,当夕阳的余晖渐渐褪去,夜幕即将笼罩大地,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愈发苍莽、悠远。“日暮”点明了时间,那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刻,夕阳西下,光线逐渐黯淡,世界仿佛被一层薄纱所覆盖,变得朦胧而神秘。“苍山”描绘了山峦的形态,它连绵起伏,在暮色中呈现出深沉的青灰色,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一个“远”字,不仅写出了山峦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之遥,更暗示了诗人在这空旷、寂寥的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诗人或许正行于旅途之中,望着远处那苍苍茫茫的群山,心中涌起无尽的漂泊之感和对归宿的渴望,那遥远的山峦,就像是他未知的前路,充满了迷茫与不确定。

“天寒白屋贫”,天气愈发寒冷,使得周围的一切都被寒意所侵袭。“天寒”直接点明了环境的恶劣,寒冷的空气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让人不禁打个寒颤。“白屋”则是指简陋的茅屋,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清冷,这“白屋”中居住的是贫寒的人家,他们在这寒冷的夜晚,或许正为了生计而发愁,或许正围坐在一起,借着微弱的炉火取暖,一个“贫”字,道尽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让人感受到了这户人家的无奈与凄凉,在这样寒冷的夜晚,那单薄的茅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随时都会被这严寒吞噬,而屋内的人,又该如何抵御这彻骨的寒冷呢?这一句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苦寒,更通过“白屋贫”这一细节,展现了人间的疾苦,让读者对诗中的主人公充满了同情与怜悯。

这两句诗,看似只是简单地写景叙事,实则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诗人在描绘日暮苍山、天寒白屋的景象时,也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他在旅途中奔波,日暮时分仍未找到投宿之所,面对这寒冷、孤寂的环境,心中难免涌起凄凉之感,那远处的苍山,如同他内心的迷茫;那贫寒的白屋,恰似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这两句诗也为下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出现做了铺垫,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如此萧瑟、孤寂的环境渲染,当听到柴门之外传来犬吠声,看到风雪中归来的主人时,才更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慰藉,以及在困境中见到希望的欣喜之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风雪夜归人前的萧瑟画卷,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寒冷、孤寂的冬日傍晚,与诗人一同感受着世间的沧桑与人生的冷暖😟,它们不仅是写景的佳句,更是蕴含着深刻情感与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