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意解析
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第9课的《古诗三首》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代文学的光辉,这三首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独特的诗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诗,探寻它们背后的奥秘吧😃。
《从军行》诗意解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略显悲壮的边塞风光图,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遮天蔽日,连绵的雪山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片灰暗😟,一座孤城矗立在远方,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这里的“孤城”,不仅是一座地理位置上的城池,更象征着戍边战士们孤独而坚韧的坚守。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在漫漫黄沙中,战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穿了,这是怎样的一种艰难与困苦啊😭!他们并没有丝毫退缩,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古国,在这里代指侵扰边疆的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绝不归还故乡,这句诗体现了戍边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品味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它奔腾不息,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岳”指的是华山,高耸入云,仿佛要与天相接,这两句诗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广袤与壮美,让人为之自豪😃。
接下来的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却笔锋一转,给人带来沉重的悲伤,沦陷区的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了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年年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一个“又”字,更是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遗民们失望的次数之多,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探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在剑门关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这个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让他惊喜万分。“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刚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衣裳,这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多年来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这欢快的日子里,诗人想要尽情地歌唱,开怀畅饮,他想着趁着明媚的春光,与家人一同还乡,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规划好了还乡的路线,想象着自己一路顺流而下,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整首诗情感奔放,节奏明快,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首古诗,虽然主题各异,但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它们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我们在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