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干体象诗的意思

古诗大全

十干体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十天干为主题,通过对十天干的形象、特征、寓意等方面的描写,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十干体象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首诗以鸿雁为象征,描写了出征在外的游子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鳏寡孤独者的同情和怜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干体象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并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诗人王昌龄、王之涣、李白等都写过十干体象诗,其中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最为著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为意象,通过对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除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也有不少诗人写过十干体象诗,如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诗以春景为背景,通过对超然台上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十干体象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意境优美,它通过对十天干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人类社会的千姿百态,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