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诗的意思

励志金句

《十五夜望月》诗的意思

诗的背景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背景的七言绝句,王建在仕途上颇为失意,曾一度辞官隐居于故乡的颍水之滨,在一个中秋之夜,他望月兴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诗的赏析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实为写人,点出诗人在这个中秋之夜独处异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诗人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逐渐安定,却完全可以察觉出来,这里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鸦鹊的惊动和无声,来衬托月夜的宁静和祥和。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想想,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凄清、高雅、圣洁的气氛,令人陶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背景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庭院、月亮、桂花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孤独、思念亲友的情感,诗中的“冷露无声湿桂花”和“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句子,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意。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