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里的喑是什么意思

读书感悟

《己亥杂诗里的喑是什么意思》

在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一句“世事如梦,喑哑无声”,这里的“喑”字,引人深思。“喑”在古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 我们来了解一下“喑”字的字形和字义,根据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喑”字由“口”和“音”两部分组成。“口”代表嘴巴,而“音”则与声音有关,从字形上看,似乎可以联想到与声音相关的含义。

📚 我们查阅古汉语词典,发现“喑”字确实与声音有关,它有以下几个意思:

  1. 无声:指没有声音,寂静无声,如“喑哑无声”,形容事物毫无声息。
  2. 失声:指因疾病或情感激动等原因导致无法发出声音,如“病后喑哑”,表示因病而失去说话的能力。
  3. :在古代,有时也用“喑”来表示盲,如“喑盲”,意指既盲又哑。

🌟 回到《己亥杂诗》中的“喑哑无声”,这里的“喑”字,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为“无声”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人们似乎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 从更深层次来看,“喑”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的声音被压抑,无法传遍大地,这种无奈和悲哀,正是诗人通过“喑哑无声”这一意象所表达的。

“喑”字在《己亥杂诗》中的意思是“无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通过这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