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的意思与注释

当代文学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原文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 :用来。
  2.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 :过滤。
  4. :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 :锅。
  7. :燃烧。
  8. :原本,本来。
  9. :煎熬。
  10.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11. :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诗歌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自幼颖慧,10 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 12 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在诗歌、辞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成就,尤善五言诗,现存诗 90 余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白马篇》《七哀诗》《飞龙篇》《洛神赋》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