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它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诗的第一句就展现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小草从地下钻出来,自由地生长;黄莺也在天上飞来飞去,欢快地歌唱,这一句的意思是: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第二句,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拂堤杨柳”四个字,勾画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也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柔与舒适。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诗是说,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正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这句诗的意思是: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东风”既是自然的春风,也是社会的春风、太平盛世的春风,孩子们在这温暖的春风中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却又十分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静态的景物,后两句写的是动态的人物,这样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村居》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奔跑身影,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诗人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春天的美景和孩子们的快乐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了一些问题,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是否还有时间和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享受童年的快乐?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了解和喜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村居》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也让我们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它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也让我们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它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诗歌,也是一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