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简评
登高望远,情寄天地间《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杰作,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以及个人的孤独和漂泊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一年,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也身患重病,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歌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句分析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浑然一体,意境旷达。
(一)写景
首联通过对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凄凉萧索的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用“急”“高”“哀”三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秋风的凛冽、天空的高远和猿猴的悲啼,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而“渚清沙白鸟飞回”则通过对水渚上的白沙和飞鸟的描写,展现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联则是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用“无边”“萧萧”两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秋天落叶的无边无际和纷纷扬扬的景象,而“不尽长江滚滚来”则通过对长江水的描写,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感慨。
(二)抒情
颈联和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通过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用“万里”和“悲秋”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凄凉,而“百年多病独登台”则通过对自己年老多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则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艰难和潦倒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用“艰难”“苦恨”和“繁霜鬓”三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潦倒,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通过对自己停酒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主旨
《登高》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杰作,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景的描写,以及个人的孤独和漂泊之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怀。
诗歌影响
《登高》是唐代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人苏轼评价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代诗人胡应麟则认为,这首诗“自是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简要意思 | |
---|---|
登高 | 登上高处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秋风急猛,天空高远,猿猴啼叫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水中小洲的沙子洁白,鸟儿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长江水滚滚而来,奔腾不息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漂泊万里,在悲凉的秋天常常做客他乡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年老多病,独自登高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生活艰难,充满痛苦和怨恨,双鬓已经布满了霜雪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穷困潦倒,刚刚停止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