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必考古诗,穿越千年,品味诗意人生

读书感悟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对于六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学习必考古诗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一次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感受诗意人生的奇妙旅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经典古诗,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吧!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于谦的作品,诗人以石灰自喻,通过描述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艰难过程,展现了石灰坚韧不拔的品质。“千锤万凿出深山”,体现了石灰开采的不易,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和挖掘才能从深山之中被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则描绘了石灰在烈火中经受考验的情景,它毫不畏惧,将这视为平常之事。“粉骨碎身浑不怕”进一步强调了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的精神,而“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诗人借石灰表达自己坚守高洁品格,即使历经磨难,也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决心👍,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正如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为了正义和清白不惜一切代价,这首诗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原则,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郑板桥,他以画竹闻名,这首《竹石》同样借竹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诗的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紧紧咬定青山的姿态,展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竹子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破岩之中,“立根原在破岩中”,即便环境恶劣,它也毫不退缩。“千磨万击还坚劲”,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经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后,依然坚韧挺拔。“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来自何方的狂风如何肆虐,竹子都屹立不倒,诗人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实则是在表达自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就像这竹子一样,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打倒💪。

《石灰吟》与《竹石》的异同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石灰和竹子来表达诗人的高尚品格,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同的是,《石灰吟》更侧重于表达坚守清白、不怕牺牲的精神,而《竹石》则更强调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顽强抗争的意志✨,同学们在学习这两首诗时,可以仔细体会其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里游览的情景,充满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了时间是在晴朗的日子,地点是在泗水之畔,诗人外出寻找美好的春光。“无边光景一时新”,展现在眼前的是无边无际的美景,一切都焕然一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人们轻易地就能感受到春风的吹拂,仿佛春风知晓世间万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寓意深刻,表面上是说春天里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景象美不胜收,实际上它蕴含着一种哲理,象征着世间万物丰富多彩,都是在某种力量的推动下蓬勃发展的,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它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时光,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饱含着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在剑外忽然听到收复蓟北的喜讯,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激动不已,以至于“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泪水就沾满了衣裳,可见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是多么强烈。“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往日的忧愁也一扫而空,诗人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这欢快的日子里,诗人想要尽情地歌唱,开怀畅饮,趁着明媚的春光与家人一同还乡,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则详细地描绘了诗人想象中还乡的路线,表达了他归心似箭的心情🚀,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一直渴望国家能够恢复和平,这首诗正是他听到这一喜讯时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

六年级的必考古诗,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它们或是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坚守,或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或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这些千年的诗意滋养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茁壮成长🌳,希望同学们都能爱上古诗,在古诗的海洋中畅游,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