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的意思是:
-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它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歌》诞生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纷争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尤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任何艺术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和表现出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敕勒歌》反映的阶级矛盾是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无法解决的,我们从《敕勒歌》中所感受到的,不是什么阶级矛盾,而是北方游牧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敕勒歌》与《木兰诗》一起,构成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最高成就,它在乐府诗集中被称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篇中,都多次提到过《敕勒歌》,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杜甫《绝句四首》)等。
《敕勒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