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课文前两句诗的意思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注释:
-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 “江南”二句:意思是说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 何:多么,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池上·小娃撑小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 池上:指水池上。
-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 白莲:白色的莲花。
-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 粟:泛指谷类。
-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犹:仍然。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 呼作:称为,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 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 团团:圆圆的样子。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 圆影:指月亮。
-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 天人:天上人间。
- ++:《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也指月,沦惑:沉沦迷惑。
-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 凄怆:伤心之意。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亮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 二月:春季,农历二月。
- 过:经过。
- 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 啼鸟:鸟的啼叫声。
-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 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床”,《易·剥床·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③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床”之说反驳考证,详论详析,考证颇为详尽。
- 疑:好像。
- 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白日:太阳。
- 依:依傍。
-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 穷:尽,使达到极点。
- 千里目:眼界宽阔。
- 更:再。
译文: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