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自然明快的笔调,同时还寄托着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全诗用词精准,情感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名人名言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黄鹂:黄莺。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白鹭:一种水鸟名,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交界处。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春江水暖,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创作背景

公元 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1400 多首,有《杜工部集》。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