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之元日的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古诗三首》之《清明》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 纷纷:形容多。
-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 借问:请问。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形容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佳节:美好的节日。
-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