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与

当代文学

《宿建德江》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都出自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两首诗一为五言绝句,一为七言绝句,皆为写景佳作。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的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诗的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诗的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水天一片,波光粼粼,诗人只用寥寥几笔,就把变幻的天气写得生动有趣。

苏轼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瞬间的独特感受,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来,诗的前两句写云、雨: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船,后两句写风、天晴: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古诗词三首》的总结

《古诗词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这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分别描写了作者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诗都具有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等特点,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漫游吴越之时,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隐含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此时苏轼因变法受阻,被贬为杭州通判,诗人在饮酒时看到了西湖上的暴雨和晴天的变化,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 1181 年),此时辛弃疾已经退居上饶乡间多年,诗人在夜行中看到了黄沙道上的明月、清风、蝉鸣、蛙声等景象,并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三首诗都是写景诗,都具有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等特点,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到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情感。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