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蝉古诗意思是一首什么诗?
蝉,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以蝉为喻,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这首古诗的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这首诗中,诗人虞世南以蝉的形象和习性为比喻,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美和追求,蝉是一种生活在树上的昆虫,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变成成虫爬上树,然后蜕皮变成蝉,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它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发出了美妙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垂緌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蝉的头部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形状像下垂的冠缨,这对触角可以帮助蝉吸食树液,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则写出了蝉的声音,蝉的叫声清脆悦耳,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
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对蝉的品格的赞美,蝉生活在高高的树上,它的声音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并不是因为秋风的吹拂,而是因为它自身的品质,这里的“居高”,既可以理解为蝉生活在高高的树上,也可以理解为蝉的品格高尚,诗人通过对蝉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这首古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才能,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名声不是靠吹嘘和吹捧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赢得的。
《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启示的古诗,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首古诗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