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七步成诗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成语和典故,而“七步之才,七步成诗”正是其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曹植,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机智的应对,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对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十分忌惮,他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找各种借口想要加害曹植,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他处死。
故事经过
面对曹丕的刁难,曹植并没有慌乱,他在心中默默构思着诗句,同时在殿上迈出了第一步,就在这时,他吟出了第一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这句诗的意思是:煮豆子的时候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曹丕听到这句诗,微微皱了皱眉,但没有打断曹植。
曹植继续向前走着,又迈出了第二步,他紧接着吟出了第二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这句诗的意思是:豆萁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曹丕听到这句诗,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但仍然没有说话。
曹植没有停顿,继续向前走着,迈出了第三步,他吟出了第三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的意思是:豆子和豆萁本来是同根生的,豆萁却要迫不及待地把豆子煎得粉碎,曹丕听了这句诗,心中有所触动,但仍然没有放弃为难曹植的想法。
曹植继续向前走着,又迈出了第四步,他吟出了第四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曹丕听到这句诗,意识到曹植是在重复之前的诗句,心中不禁有些恼怒。
曹植没有理会曹丕的情绪,他继续向前走着,迈出了第五步,他吟出了第五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丕听到这句诗,心中更加愤怒,但仍然没有打断曹植。
曹植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向前走着,迈出了第六步,他吟出了第六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句诗,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大声说道:“你这是在故意拖延时间!”
曹植回头看了曹丕一眼,然后吟出了最后一句诗:“七步之内,若不能成诗,当以欺君之罪处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只需要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不能完成,就应该以欺骗君主的罪名处死,曹丕听了这句诗,无言以对,只好放过了曹植。
故事寓意
“七步之才,七步成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该保持冷静和沉着,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来提高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七步之才的含义
“七步之才”是指一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文学》中,原文是:“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七步之才的典故
“七步之才”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他的哥哥曹丕嫉妒他的才华,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在即位后对他进行了迫害。
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不能完成,就将他处死,曹植知道曹丕是在故意刁难他,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心中默默构思着诗句,当他走到第七步时,已经完成了这首诗。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以豆子和豆萁为比喻,表达了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悲痛之情,曹丕听了这首诗,深感惭愧,于是放过了曹植。
七步之才的启示
“七步之才”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惊慌失措,而应该保持冷静和沉着,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来提高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汇,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展现出的非凡才华和智慧,这个成语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
“七步之才,七步成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该保持冷静和沉着,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来提高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