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名人名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语解释

  1. 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绝或七绝。
  2.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3.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4.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5. :包含。
  6. 西岭:西岭雪山。
  7.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8. :停泊。
  9.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10.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句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诗句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在晴空里自由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和杜甫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在诗人的小窗外,是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远景近景,自然界和生活,都活泼泼地呈现在诗人的视野里。

诗歌由两组对仗句组成,一句写所见之景,一句写想象之景,四句诗两两相对,彼此映衬,又互为补充,构成一幅生动传神、意境幽美的图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2.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他对七言律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律诗在他手里才真正成熟定型。

是对《绝句》的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