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前两句诗的诗意

读书感悟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中,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遥遥望去,洞庭山青水绿,君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中,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之笔,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晶莹剔透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 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受裴度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在诗、文、哲方面均有造诣,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