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的悯农共有两首,其二为

读书感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全诗的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诗词的创作背景

李绅(772 年—846 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他是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流传甚广。

诗词的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

“四海无闲田”,全国各地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

诗词的现实意义

诗歌的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况,在古代,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生活却异常艰难,他们终年劳作,却仍然难以维持温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天灾人祸而陷入绝境。

李绅的《悯农》诗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他通过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引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诗词的传承与发展

《悯农》诗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悯农》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农民问题,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农民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难,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我们应该从《悯农》诗中汲取教训,关注农民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李绅的《悯农》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农民问题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度成就和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从《悯农》诗中汲取教训,关注农民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