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泛舟赏析
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之手,是他在一个春日泛舟时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春日泛舟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原文
《春晴泛舟》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
注释
陈人:指老一代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鸿钧:本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指大自然的运转。鳞鳞:形容江水如鱼鳞般层层排列。石黛: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可用于画眉,这里指江水因含藻类而呈现出青黑色。嫋嫋:形容柳枝轻柔细长的样子。麴尘:酒曲上所生的菌,因色微黄如尘,故称麴尘,这里指柳丝在春风中摇曳的样子。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里代指绍兴。++: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译文
不要笑我是个老迈之人,春天的湖海让我恢复了生机。惊蛰节气雷声阵阵,风行水上,大自然开始了新的轮回。江水碧绿如石黛,柳枝摇曳似麴尘。本想登上兰亭却又掉转船头,与王羲之父子相比,我的诗还是欠缺自然纯真。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和心境,虽然他已经不再年轻,但春天的湖海却让他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接下来的两句“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则是对春天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惊蛰节气过后,雷声阵阵,风行水上,大自然开始了新的轮回,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变化万千,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的中间四句“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则是对泛舟所见所感的描写,江水碧绿如石黛,柳枝摇曳似麴尘,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江水和柳枝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得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却突然想要返回,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诗作还不够自然纯真,与王羲之父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我的反思,也体现了他的谦虚和坦诚。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与开头相呼应,再次强调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两句诗也给人以启迪,即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诗歌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和诗人泛舟所见所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象 | 解析 |
---|---|
春晴 | 诗人泛舟时的天气状况,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背景。 |
儿童 | 诗人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春天,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
湖海 | 诗人泛舟的地点,暗示了他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
惊蛰 | 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 |
雷动风行 | 惊蛰节气的自然现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
鸿钧 | 本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指大自然的运转。 |
鳞鳞江色 | 江水的颜色,形容江水碧绿如石黛。 |
嫋嫋柳丝 | 柳枝的形态,形容柳枝轻柔细长的样子。 |
兰亭 |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里代指绍兴。 |
++ |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