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句解释: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词语解释: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歌赏析: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