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成都白兔楼的意思

古诗大全

《登成都白兔楼》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通过对成都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成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原文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诗句注释

  1. 成都白兔楼:在成都的白菟楼。
  2. 兹楼:这座楼。
  3. 秦云:秦地的云。
  4. 胡雁:胡地的雁。
  5. 苍苍:辽阔无际的样子。

诗歌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成都的城楼,归家的念头使我在这深秋感伤。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缓缓落下,江水清澈,寒冷的水波在不停流动。秦岭上的云朵涌起,树林中显现,胡地的大雁飞向沙洲。辽阔的天空和大地,一眼望不到边际,令人忧愁。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诗人离开长安来到成都登上此楼,时值暮秋,怀着归家的心情,望着眼前的秋景,更增添了怀归的愁思,这里的“落日”、“寒波”不仅写景,而且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接下来的四句“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诗人望着秦地的云彩从山岭上涌起,胡地的大雁从沙洲上飞起,这一切使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同时也增添了他的乡愁,最后两句“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天地相接,辽阔无际,不禁使人哀愁。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归的愁思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成都的自然景色,如“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等,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也通过“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等诗句,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时所作,公元 710 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宋之问在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时,有一个宦官董奉先,因与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刘庭芝)有隙,便向中宗进谗言,说宋之问与刘希夷等都有作“浮图”(即佛塔)诗,准备推翻武氏王朝,对朝廷不利,宋之问等被敕令处死,宋之问从泷州逃到桂林,以打猎为掩护,潜往洛阳,藏匿在张仲之家里,第二年(公元 711 年)春天,宋之问等秘密逃回洛阳,住在张仲之家,张仲之对他很好,还常常带他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有一天,他们来到了洛阳城西北的龙门石窟,宋之问看到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便写下了这首《登成都白兔楼》。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 656—约 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年),宋之问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年),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宋之问在诗歌的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他的诗歌多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山水风景为主,语言华丽,意境优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之问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个皇帝,他的政治生涯也随之起伏不定,他曾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但后来因为卷入宫廷斗争而被贬为泷州参军,中宗复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担任了中书舍人、鸿胪卿等职务,玄宗即位后,他因为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为越州长史,宋之问虽然才华出众,但他的人品却备受争议,他曾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择手段,甚至出卖自己的朋友和恩人,他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感,也为他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宋之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人品却备受争议,他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