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一首壮阔的海景之歌
观沧海
《观沧海》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登山望海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共 32 个字,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明诗人观海的地点,简单而直接,以下十句描写,概写诗人登山望海之所见,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描绘出了大海壮丽的景色和波涛汹涌的动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岛上的风光作细致的描绘,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秋风洪涛,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海景图。
诗的最后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全诗的++所在,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入到广阔的宇宙和浩瀚的大海之中,展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千古绝唱。
解释 | |
---|---|
观沧海 | 《观沧海》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 |
曹操 |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
东汉末年 | 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自 184 年黄巾之乱开始,至 280 年西晋统一结束,这段时期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
四言乐府诗 | 一种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每句四个字,通常隔句押韵,并且可以使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
碣石山 |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城北,渤海之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山。 |
水何澹澹 |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
山岛竦峙 | 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
树木丛生 | 岛上的树木繁茂 |
百草丰茂 | 各种花草长得十分茂盛 |
秋风萧瑟 | 萧瑟的风声 |
洪波涌起 | 汹涌的波涛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
意境开阔 | 指诗歌的意境宽广、深远,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
气势雄浑 | 指诗歌的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
以景托志 |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
千古绝唱 | 指的是那些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