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成诗什么意思
“七不成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作诗不成,通常用来形容才思不够敏捷,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孙绰的人,他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作玄言诗,有一次,他在会稽(kuài jī)山上作玄言诗,诗成之后,他拿给朋友们看,朋友们都赞叹不已,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孙绰说:“你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完美,如果你能在每句诗的最后加上一个‘哉’字,那就更好了。”孙绰听了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恐怕‘众不能载’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诗不仅需要有才华和灵感,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果不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和灵感,也难以写出好的诗歌。
在现代社会,“七不成诗”这个成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就可以说他“七不成诗”。
“七不成诗”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成语,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不足之处。
解释 | 例句 | |
---|---|---|
七不成诗 | 作诗不成,通常用来形容才思不够敏捷 | 他才思敏捷,七步之内就能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