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全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句注释
鉴:镜子。徘徊:来回移动。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为:因为。
诗句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 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观书有感二首》。
这首诗是朱熹在福建省尤溪讲学的时候写的,是他的“观书”心得,所以叫做《观书有感》,诗中所说的“方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自觉地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