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情韵,杜甫笔下的诗意之秋
秋日,是大自然展现其斑斓色彩和丰富韵味的季节,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以其深邃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赋予了秋天独特的诗意和美感,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感受他笔下那多姿多彩的秋日情韵。
《登高》:秋风萧瑟中的人生感悟
Emoji:🌾🍂👴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年五十六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时有感而作,全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秋兴八首·其一》:感时伤怀的秋思情愁
Emoji:🍁🌙📜🐦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中的民生疾苦
Emoji:🏠🌪️⛺️🌧️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作于公元 761 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 759 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 760 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 761 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的诗,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了秋天的多彩与丰富,无论是登高远望的感慨,还是秋思情愁的抒发,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杜甫的诗歌中,感受秋天的韵味,感悟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