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这首诗的意思秒懂百科

名人名言

蝉,是大自然中一种神奇的昆虫,它们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生命周期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蝉也经常被作为一种象征,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一诗,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秒懂百科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诗歌原文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传的如此响亮,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诗句解析

  •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 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传的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这里的“秋风”一方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另一方面指的是“趋炎附势”的人。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蝉的喜爱和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也通过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诗歌特点

  1.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蝉为意象,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追求。
  2. 比兴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蝉的形象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3. 简洁明了: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 年-638 年 7 月 11 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自幼跟从叔父虞寄学习,受其熏陶,善书法,能文辞,博学多才,隋炀帝时期,曾任起居舍人,入唐后,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职,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 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诗歌评价

  1. 《唐诗直解》:清华人语。
  2. 《唐诗训解》:首句比体也,蝉饮清露,取其洁也,垂绥,冠缨也,次句赋体也,疏桐,高大之桐也,三四比而赋也,居高而声自远,非是秋风之力也,言所守者远,虽秋风不汝助而能自远也。
  3.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君子有守,故无求于世而名自远,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卢仝云:“风蝉声不定,露草光偏冷”,可以齐驱。
  4. 《唐风定》:此诗兴象婉然,风格高古,咏物最上乘。
  5. 《唐诗别裁》: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6. 《诗境浅说续编》: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诗歌影响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美,它不仅在唐代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珍品,这首诗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追求,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也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和高尚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蝉》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首诗不仅在唐代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珍品,它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