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书感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边士兵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卫国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这两句诗中,诗人抓住了征戍生活的典型环境,对广袤无垠的青海湖、阴云密布的雪山和边城玉门关作了概括性的描写,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战场的气氛,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金甲都磨穿了,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的直接表白。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