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有七首。以多种艺术手法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描绘了烽火城西那座百尺高的烽火楼,在黄昏的孤寂中,一位孤独的将军独自坐在海边,感受着秋风的吹拂,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更增添了他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即使他有再多的思念,也无法改变妻子远在万里之外的现实,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深深的离愁别绪。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正在弹奏琵琶的女子,她的舞姿优美,琵琶声也婉转悠扬,尽管她的音乐技艺高超,却始终无法掩盖她内心深处的那份离愁别绪,这种情感,就像是边疆的山峦一样,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无法散去,而此时,明月高悬,照亮了长城,也照亮了这位女子孤独的身影,她的思绪,也随着月光,飘向了远方。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的景象:边城榆叶早疏黄,日落云沙古战场,在黄昏时分,城头上的榆树叶子已经开始变黄,远处的战场笼罩在一片云雾和黄沙之中,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士兵们,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长眠在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士兵的敬意和同情,他希望能够将这些士兵的遗骸带回故乡,让他们得到安息,他也希望能够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士兵们不再在荒蛮之地哭泣。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苦战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在大漠风尘中,太阳渐渐西沉,军旗半卷,将士们迎着昏黄的日光,出了辕门,准备投入战斗,后两句则描写了战斗的结果:前军在洮河北岸夜战大捷,已经传来了生擒吐谷浑首领的捷报,这首诗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的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获得了皇帝的赏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将军的形象:他的胡瓶落在膊上,汗水浸湿了紫色的薄汗衫;他的碎叶城西,秋月正圆,后两句则描写了皇帝的赏赐:皇帝下了明敕,让星夜飞驰的使者将宝剑封赐给将军,并让他连夜出发,去夺取楼兰,这首诗通过对将军形象和皇帝赏赐的描写,表现了唐朝的强大和皇帝的英明。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首诗描写了玉门关周围的山川形势和戍边士兵的生活,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玉门关周围山峦重叠的景象,后两句则描写了戍边士兵的生活:他们需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来袭,依靠烽火传递消息;而战马则在深山密林中奔驰,难以追踪,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士兵的艰苦生活和忠诚精神。
王昌龄的《军行》是一组充满++和豪情的诗篇,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喜爱,这些诗篇不仅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也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忠诚精神,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