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诗题何意?王昌龄边塞诗的千古绝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共七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这组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出塞》的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塞,指边关险要的地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玉门关在今天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从汉代到唐代,这里一直是军事重地,许多诗人都写过有关这里的诗篇,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王昌龄的《出塞》,就是以这一历史题材为背景,描写了唐代戍边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渴望和平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民族英雄的赞美。
《出塞》的诗题,有两层含义:
- 字面意义:诗题中的“出塞”,指的是出征到塞外,这是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 象征意义:诗题中的“出塞”,也可以理解为走出狭隘的自我,走向广阔的世界,这是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也是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王昌龄的《出塞》,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和关切,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关图,这里的“秦”“汉”,并不是实指某个朝代,而是泛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强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明月”和“关”,则是象征着边防的永恒不变的元素,这七个字,既写出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也写出了边防的重要和艰难。
后两句则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敬仰,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他曾经多次率领军队抗击匈奴的入侵,战功赫赫,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作者用“但使”这个假设的语气词,表示只要有李广这样的英雄存在,就能够阻止胡人的侵略,保护国家的安全,作者用“不教”这个否定的语气词,表示对胡人的蔑视和对自己国家的自信。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开阔,情感真挚深沉,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它反映了唐代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也表现了唐代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自豪,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诗篇,也是一首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感动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