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吕岩的诗
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是唐代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河中府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他出生于贞元十四年(公元 798 年)四月十四日,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他的道号是纯阳子,在民间传说中,他被称为“吕洞宾”或“吕祖”,他的诗风平易自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百多首。
《牧童》是吕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宁静,该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有如下特点:
(一)意象鲜明
诗中“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则显示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不脱蓑衣卧月明”里的“不脱蓑衣”,可以看出牧童的心情很是悠闲自在,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二)色彩和谐
诗中的色彩搭配很有特点,“绿”“黄”“白”“青”四个字,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三)灵活多变
诗中“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牧童》的意思
(一)诗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二)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其语言平白、清新,生动自然。
牧童的意思 | 吕岩的诗牧童的意思 |
---|---|
吕岩的诗《牧童》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宁静。 | 《牧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