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悲壮的诗是哪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明朝这个风云变幻的朝代,有许多悲壮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忧虑,大明最悲壮的诗是哪首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创作背景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诗句分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三)作者简介
于谦(1398 年 5 月 13 日—1457 年 2 月 16 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 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 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英宗复位后,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 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马嵬坡》——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一)创作背景
《马嵬坡》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以玄宗曾与贵妃浴血死战的骊山华清宫为背景,写玄宗爱妃,但却“宛转蛾眉马前死”是一场“长恨”,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唐玄宗那种“但道玄宗当时醉,安知妃子醉脸酡?”(袁枚《马嵬》)的回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后两句揭示了唐玄宗迷恋女色,昏庸误国,造成了社稷倾危,四海生灵涂炭,诗人用“银河”之水“洗不尽”“长恨”,“泪比长生殿上多”之句,把“长恨”之深之广揭示得十分形象生动。
(二)诗句分析
第一句“莫唱当年长恨歌”,此句不戒亡国之音,反作缠绵悱恻语,可谓别开生面。“当年”回应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长恨歌”是唐人传诵极广的一首诗,此诗的主旨是“重色思倾国”,但诗人却从“恨”字落笔,批判了唐玄宗贪色误国,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同时又为唐玄宗辩解,说唐玄宗的垂情“重色思倾国”只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意思是说,这种遗恨就像银河水一样长流不息,“银河”照应第一句的“天上”,这里用“银河”之水“洗不尽”的浪漫想象,反衬“长恨”之苦,第三句“石壕村里夫妻别”,承接前两句,进一步点明“长恨”的主题,夫妻分离的痛苦,远非长生殿上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可比,第四句“泪比长生殿上多”,用对比的手法,把“长恨”之深之广揭示得十分形象生动。
(三)作者简介
袁枚(1716 年 3 月 25 日~1798 年 1 月 3 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 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 年),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得民心,乾隆十四年(1749 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女++尤众,嘉庆二年(1797 年),袁枚去世,享年 82 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食单》等。
《金缕曲词二首·其二》——顾贞观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北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一)创作背景
《金缕曲词二首·其二》是清代词人顾贞观写给挚友吴兆骞的两首词,吴兆骞于顺治十四年(1657 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涉入丁酉江南科场案,顺治帝大怒,将他判处流放宁古塔,顾贞观是吴兆骞的朋友,深知他的才学,决心营救他,在他的努力下,吴兆骞终于在康熙二十年(1681 年)获释,回归关内,顾贞观与吴兆骞分别多年,此时重逢,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两首词,表达了对吴兆骞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命运的哀叹。
(二)诗句分析
第一句“我亦飘零久!”写作者自己飘零他乡很久了,这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对自己和吴兆骞的不幸遭遇的叙述,第二句“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写自己十年来辜负了许多师友的期望,没有做出什么成就,这里的“深恩”,既指师友对自己的栽培,也指自己对师友的忠诚,第三句“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写自己和吴兆骞过去齐名,并不是自夸,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是现在看到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身体消瘦,精神憔悴,就像杜甫被贬为夜郎一样,这里用杜甫和夜郎来比喻吴兆骞的遭遇,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第四句“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北凄凉否?”写自己和吴兆骞都是命运多舛的人,现在又要分别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相见,这里用“凄凉”来形容自己和吴兆骞的心情,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三)作者简介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忧虑,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叹,它们都是大明诗歌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诗歌名称 | 创作背景 | 诗句分析 | 作者简介 |
---|---|---|---|
《石灰吟》 | 于谦自请留守北京,以抵挡瓦剌大军。 |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于谦(1398 年 5 月 13 日—1457 年 2 月 16 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
《马嵬坡》 | 袁枚为杨玉环鸣不平,反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 第一句“莫唱当年长恨歌”,此句不戒亡国之音,反作缠绵悱恻语,可谓别开生面。“当年”回应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长恨歌”是唐人传诵极广的一首诗,此诗的主旨是“重色思倾国”,但诗人却从“恨”字落笔,批判了唐玄宗贪色误国,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同时又为唐玄宗辩解,说唐玄宗的垂情“重色思倾国”只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意思是说,这种遗恨就像银河水一样长流不息,“银河”照应第一句的“天上”,这里用“银河”之水“洗不尽”的浪漫想象,反衬“长恨”之苦,第三句“石壕村里夫妻别”,承接前两句,进一步点明“长恨”的主题,夫妻分离的痛苦,远非长生殿上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可比,第四句“泪比长生殿上多”,用对比的手法,把“长恨”之深之广揭示得十分形象生动。 | 袁枚(1716 年 3 月 25 日~1798 年 1 月 3 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 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 年),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得民心,乾隆十四年(1749 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女++尤众,嘉庆二年(1797 年),袁枚去世,享年 82 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食单》等。 |
《金缕曲词二首·其二》 | 顾贞观为吴兆骞鸣不平,反对清朝的文字狱。 | 第一句“我亦飘零久!”写作者自己飘零他乡很久了,这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对自己和吴兆骞的不幸遭遇的叙述,第二句“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写自己十年来辜负了许多师友的期望,没有做出什么成就,这里的“深恩”,既指师友对自己的栽培,也指自己对师友的忠诚,第三句“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写自己和吴兆骞过去齐名,并不是自夸,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是现在看到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身体消瘦,精神憔悴,就像杜甫被贬为夜郎一样,这里用杜甫和夜郎来比喻吴兆骞的遭遇,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第四句“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北凄凉否?”写自己和吴兆骞都是命运多舛的人,现在又要分别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相见,这里用“凄凉”来形容自己和吴兆骞的心情,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