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大漠沙如雪

当代文学

背景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共有 23 首,名为咏马,实则以马喻人,通过对马的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原诗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首,全诗内容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1.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2. 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为护卫北京的军事要地。
  3.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诗意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解析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景。“大漠沙如雪”,展现出一片广袤无垠的边疆沙漠景象,给人以凄凉、孤寂之感。“燕山月似钩”,则描绘出一幅冷月高悬于燕山上的清冷画面,给人以冷峻、萧索之感,这两句诗通过对大漠和燕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则直接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里的“金络脑”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快走踏清秋”则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疆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意象

诗中的“大漠”“燕山”“沙”“月”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疆征战图,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艺术特色

  1. 托物言志:通过对马的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2. 比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比作“雪”,将“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边疆的荒凉和冷月高悬的清冷景象。
  3. 对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 象征:“金络脑”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快走踏清秋”则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影响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李贺《马诗》组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一首充满了悲壮情怀的边塞诗,它通过对边疆景色和战马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