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问诗的意思

当代文学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充满了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的诗歌,天问》的写作背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惨,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意思是说,屈原被放逐后,在沅、湘一带游荡,他忧心忡忡,情绪十分低沉,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伤心的诗歌,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了一位渔父,渔父问他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听了,微微一笑,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污浊的,你可以用清水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混浊的,你可以用浊水来洗脚,屈原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离开了。

离开渔父后,屈原又来到了一座山上,他在山上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木,他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问山上的神明:“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人类的起源等方面的,屈原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他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天问》。

《天问》全诗 172 问,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第二部分主要是歌颂远祖和古圣,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之情,第三部分则是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的哲学观点,显示出了超卓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全诗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天问》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语言优美,句式灵活多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