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的意思

古诗大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面是二十四节气诗的意思:

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雨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 2 月 18 日至 20 日开始,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 345°,于公历 3 月 5-6 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 0°,于每年公历 3 月 19-22 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 4 月 19-21 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 5 月 05-07 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 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 60°,于每年公历 5 月 20-22 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 75°,于每年公历 6 月 5-7 日交节,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小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 105°,于每年公历 7 月 6-8 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大暑: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时至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 8 月~9 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节气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

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秋分: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季的起始,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小雪: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是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23 个节气,冬季的第 5 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 300°;于每年公历 1 月 20-21 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二十四节气诗的意思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观察和感悟,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